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赏析_鱼我所欲也翻译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笙念 22 分钟前 ( 2025-08-15 01:28:31 ) 5564 抢沙发

《鱼我所欲也》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欢的东西还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也讨厌比死亡更多的事,所以我逃避不了灾祸。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限度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获得生命的价值。同样地,如果我讨厌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限度的话,那么我也不可能避免内心的灾祸。这样,生命和道义就在我的身体里得到了存在,而生与义之间的矛盾也就被解决了。

赏析

第一段:鱼与熊掌比喻人生选择权

孟子通过用“鱼”和“熊掌”来比喻人的生死选择。鱼和熊掌都是美味的食物,人们在追求食物时,往往要舍弃其他东西。类似地,在人生中,我们追求某种价值(如生与义),往往会牺牲其他的方面(如祸与福、好与坏)。孟子用鱼和熊掌的例子,揭示了人性中的本心问题:人都有自己的“本心”,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出选择。

第二段:生与义的权衡

文中指出,如果追求生而失去义,可能会陷入生与死的困境。同样地,追求义而牺牲生,也会导致人生失去平衡。孟子强调,人应该尊重自己的本心,无论是善良还是邪恶,都要本着对生命和道义的热爱来选择。

第三段:具体的例子与逻辑推理

文中引用了一个具体的故事:“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这表明追求生和义之间看似冲突的选择,但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意味着如果对生的重视程度超过了生命的限度,就会失去对生的价值;同样地,如果对义的厌恶程度超过死亡的限度,也会导致内心的灾祸。孟子以这个例子,说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第四段:朱熹的哲学观点

文中引用了朱熹的观点:“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这表明,人的本心(即善恶之心)是决定人生选择的关键。只有正确理解自己的“本心”,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总结

《鱼我所欲也》通过具体例子和逻辑推理,强调了“舍生取义”的道理,并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本心问题。孟子用鱼和熊掌比喻人的生死选择,揭示了人生中价值与价值、善与恶之间的权衡关系。这一篇文章不仅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理解人与生与义的关系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孟子·告子上》中的“无所欲而无所求”一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与道德约束。以下是对这一段的文字和其含义的详细解析:

1. 原文内容

  • 向前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段文字强调了追求“所欲”(即欲望)的局限性,表明人们在追求富足、道德和社会地位时可能忽视了基本的人性需求。

  • 向后读:
    “我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的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的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最终却导致小扁担的困境。”
    这部分通过历史典故(小扁担)来说明人们虽然追求富足和期望,但常常导致基本生存能力的丧失,甚至影响到同伴的命运。

2. 意义与背景

  • 个体层面:文中提到的人类社会中,许多人追求高官厚禄、地位名利,却忽视了对生活的基本需要,如食物和精神卫生。这种追求可能源于个人利益的渴望或社会舆论的影响。

  • 历史背景:小扁担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说明人们在追求物质富足时往往忽视了自身的人性需求和社会责任,导致个体和社会的不平等。

  • 道德约束与人性弱点:文中并未直接提及道德教训,而是通过一个个人经历来强调人们在追求自我认同和社会地位时可能忽视了基本的人性需求。这种现象在历史和文化中普遍存在。

3. 哲学与思想基础

  •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文中引用《周易》中的概念,指出人性的弱点在于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和社会责任。这体现了“无所欲而无所求”的核心思想。

  • 个体权利与社会地位:文章强调了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可能对社会和他人权益的关注不足,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个人和社会的不平等。

4. 影响

  • 社会影响:这一原则提醒人们,在追求富足和成功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基本的人性需求和社会责任感。它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陷入追求物质利益的误区,而忽视了内心的需要和社会责任,导致生活贫困和不平等。

5. 总结

《告子上》中的“无所欲而无所求”这一段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弱点与道德约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和社会价值时,必须注意保护基本的人性需求和个人权利。这种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体层面,也对现代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鱼我所欲也》译文

孟子(786-73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同样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要)放弃鱼而换取熊掌。生命是我在心中所 desired 的东西;道义也是我在心中所 desired 的东西。二者也不能同时获得,(我要)放弃生命而换取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
生命是我的所求,但还有比生命更为我的所求;(我的需求)又有多重,所以我不能去做只满足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jì)也。”
孟子
死亡是我对生的厌恶,但还有比死亡更让我厌恶的事,所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我会感到被不回避(不回避的意思是被排除在不接受之外)。

《鱼我所欲也》赏析

“鱼我所欲也”一句直译就是“我的所求”,孟子通过这个短语揭示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孟子认为,这种“所欲”与道德和伦理最为重要。他引用了《周易》中的句子:“不以善大自知,不以恶小自知;二者缺一不可。” 这句话表明,孟子认为道德和伦理比具体的行为更为重要。

在《鱼我所欲也》中,孟子进一步阐述道义与生的关系。他通过鱼和熊掌的比喻展示了道义远比生命更重要:“若鱼不能得之,则熊掌可得;若熊掌不可得,则鱼得之。” 这里的比喻让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帮助读者理解道义远比生活更为珍贵。孟子还引用了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来加强论证:“我亲其道,知其理,信其行,安于道也。” 这表达了孟子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和对社会道德的坚守。

孟子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学和道德哲学领域。他的观点强调了道德和正义的重要性,为后来的法家和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

所以有时对祸害(死亡)不愿躲避。这是从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这几句论证说:如果没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惜,那么凡是可以用来保全生命手段哪样不能用呢!如果没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避免祸患(死亡)事情哪样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这是从反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其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几句论证说:通过这样手段(指不正当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人不愿意采用;通过这样办法(指不正当办法)就可以避免祸患(死亡),而有人不愿意去干。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指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指不义)。不单是贤人有这种重义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为了使这种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着用具体事例来说明。“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是古代盛饭圆形竹篮,“豆”是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器皿,“呼尔”是大声呼喝着,“蹴尔”是用脚踢着。这几句说:只要得到一小筐饭、一小碗汤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饿死,如果是轻蔑地呼喝着叫别人吃,哪怕是饥饿过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脚踢着给别人吃,那就连乞丐都不屑要了。《礼记·檀弓》有一段故事与此相类似:“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厌恶,所以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侮辱性施舍。连无人认识路人和贫困低贱乞丐都能这样做,常人更不用说了。这一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就会舍生取义。

在孟子看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这种重义之心,人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之时都应舍生取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都是如此,有人在穷困危急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侮辱性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环境中却见利忘义。文章第三段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会上确实存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人。有人不问合不合礼义而接受万钟俸禄呢,万钟俸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房华丽、妻妾侍奉、因为给了所认识穷朋友以好处而使他们自己感恩戴德吗?华丽住房也好,妻妾侍奉也好,朋友感激也好,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那些“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人当初宁肯饿死也不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这是什么原因造成,“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这种人原来也有舍生取义之心,后来因为贪求利禄而丧失了。孟子警告说:“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不辩礼义而受之”可耻之事应该罢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人,他不肯迁就,也不趋附权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齐王托人挽留孟子,条件是准备在首都中心地区建一座房子给孟子住,并送给孟子万钟粮食作为弟子们生活费用。结果遭到孟子严辞拒绝。(《公孙丑下》)可见,孟子在本篇中所说“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是有所为而发,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性格和气概。

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批判,对后世产生了良好影响。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奉为行为准则,把“富贵不能淫”奉为道德规范,对国家和民族作出了贡献。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现代无产阶级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义诗》中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都是与“舍生取义”精神一脉相承。

从文学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修辞手法,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例子。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人与贪利忘义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说服力。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2 分钟前 ( 2025-08-15 01:28:31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