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苹果》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在分苹果的过程中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过程。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学具准备: - 苹果图片 - 小棒 - 挂图 - 绘写题目的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活动: 出示苹果挂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苹果的数量及分法。
学生活动: 自然地引出“分苹果”的问题:“怎么平均分成几堆呢?”
(二)操作探索,体会新知
- 教师活动: 出示小黑板上的苹果图片或挂图,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分。
-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分小棒或苹果图片来尝试不同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
教师活动: 提问:“哪种分法更公平?为什么?”
- 学生活动: 通过操作(如分小棒),验证不同的分法是否正确,并得出平均分的定义。
(三)交流探索,总结新知
- 教师活动: 小组内分享各自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
学生活动: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
教师活动: 整体总结:“分苹果的时候,每份要尽量相等,这样分才是公平的。”
- 学生活动: 回顾操作过程,强化“平均分”的意义。
(四)动手尝试,巩固新知
- 教师活动: 出示第34页的“试一试”题(如:如果准备了三个盘子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动手分苹果。
-
学生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分苹果的任务,并记录分法和过程。
-
教师活动: 师生共同订正,纠正错误。
(五)进一步巩固(第34页的“试一试”题第2题)
- 教师活动: 出示题目:“小红有5块饼干,她分给了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块?剩下多少?”
-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此题,并通过操作(如分小棒)验证结果。
(六)灵活伸缩,拓展应用
- 教师活动: 出示挂图或苹果图片,引导学生编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并解答。
- 学生活动: 学生在小组内编题,师给予指导;然后汇报并互相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分苹果的实践活动,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及“平均分”的过程,并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以上是《《分苹果》》的教学设计部分,每个版本的内容和结构稍有不同,建议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调整使用。
分苹果教学设计
一、教学主题与目标
主题
分东西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本节课以“分苹果”为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并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
目标
- 通过分苹果的活动,让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
- 探索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掌握其书写形式和每部分表示的意思。
- 发展学生的观察、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计划
1.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步骤: - 出示课件“苹果图”,教师描述:“小朋友们,动物王国的小猴子邀请我们去家里做客。今天我们要和它们一起过分派关——‘分苹果’”。”
学生参与度与反思: - 教师引导提问:“那请小朋友们帮忙数一数,这里有几个苹果?有多少个盘子?” - 参与讨论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有18个苹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多少个?”引出分苹果的问题。
反思:
学生可能在小组内讨论多种解决方法,如用数形结合、减法计算等。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并引导他们逐步引入除法的概念。
2. 探索发现,学习竖式
活动步骤:
- 小组合作探究:
- A 组(用小圆片摆一摆)
利用18个小圆片表示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摆多少盘?操作后展示结果。
教师讲解:“通过摆圆片的方法,我们得到了3盘。”
- B 组(用减法计算)
依次减去6,记录次数:
18 - 6 = 12
12 - 6 = 6
6 - 6 = 0
计算得到3盘。
- C 组(利用口诀计算)
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直接得出结果。
- D 组(用竖式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将上述过程转化为竖式:
18 ÷ 6 = 3
强调除数、被除数、商的含义。
反思:
教师应强调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并引导学生观察每一步的意义,如除号、被除数、除数和商等部分之间的关系。
3. 知识应用与巩固
活动步骤:
- 例题练习
让学生完成第2页“练一练”第一题:“8 ÷ 4 = ( )”,并说一说除法各部分表示什么。
- 圈一圈,填一填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展示成果,并指导用竖式计算。
- 问题解决练习
提出以下问题:
- 现在有63个苹果,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每人多少个?
- 能不能找到一组最大能填的数字:()×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