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石灰吟》教学设计_石灰吟教案设计

笙念 15 秒前 ( 2025-09-04 09:59:35 ) 9525 抢沙发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石灰吟》的教学设计,涵盖了多节课的内容,并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以下是教学设计的详细内容:


教育目标:

  1. 学习生字:干、湿(即“乾坤”)。
  2. 掌握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3. 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字词,并会读读写写。 2. 理解《墨梅》中的形象和情感。 3. 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和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竹石》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 2. 进一步体会作者用梅花比喻人的态度和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石灰吟》中的内容和情感。 2. 掌握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理解。


课前准备:

  1. 预习资料:请学生将以下三首古诗抄写在本子上,并注明作者、生活年代和生平故事。
  2. 《墨梅》
  3. 《竹石》
  4. 《石灰吟》
  5. 教学资源:投影图(展示内容),配古乐的课文朗诵录音,练习用的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墨梅》

导入新课:
  1. 板书新课:教师板书“石灰吟”并指名读。
  2. 启发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节课是讲什么内容吗?老师想通过今天的学习来欣赏这首诗。
课前复备:
  1. 学生分组预习:查看字音、注释,准备背诵。
  2. 指名学生读《墨梅》中的诗,检查预习情况并提出问题。
讲读《墨梅》:
  1. 听配乐朗诵:教师播放《墨梅》,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指名朗读注释: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淡墨痕是什么意思?”“梅花开了,与淡墨痕的关系怎样?”
  4. “颜色是指什么颜色?一般会有多少种颜色?”
  5.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写的是梅花还是什么东西?”引导学生回答并深入理解诗中情感和主题。
达标练习:
  1. 学生自读注释,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2. 小组内互相背诵《墨梅》,检查朗读和记忆情况。
检测反馈:
  1. 请两名学生上台背诵整首诗。
  2. 评讲背诵结果,并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竹石》

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竹石》,引出前面学过的古诗,引出新的内容。
  2. 指名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些古诗?”(引导回答:《竹石》和《石灰吟》)
课前复备:
  1. 学生分组预习《竹石》,阅读注释,并准备背诵。
  2. 指名学生读读听听,检查预习情况。
讲读《竹石》:
  1. 听讲解:教师播放《竹石》,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指名朗读注释: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
  3. “四人小组讨论仍然没弄懂的质疑。”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写竹子还是什么东西?”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达标练习:
  1. 小组内互相背诵《竹石》,检查朗读和记忆情况。
  2. 集体背诵整首诗,检查是否准确无误。
检测反馈:
  1. 请一名学生上台背诵整首诗。
  2. 评讲背诵结果,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第三课时:《石灰吟》

导入新课:
  1. 教师展示《石灰吟》,引出前面学习过的古诗,引出新的内容。
  2. 指名学生回答:“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哪些古诗?”(引导回答:《竹石》和《石灰吟》)
课前复备:
  1. 学生分组预习《石灰吟》,阅读注释,并准备背诵。
  2. 指名学生读读听听,检查预习情况。
讲读《石灰吟》:
  1. 听讲解:教师播放《石灰吟》,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2. 指名朗读注释: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思考:
  3. “石灰在成为建筑材料之前经历了哪些考验?”“作者写的是谁呢?”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写的是石灰还是什么东西?”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
达标练习:
  1. 小组内互相背诵《石灰吟》,检查朗读和记忆情况。
  2. 集体背诵整首诗,检查是否准确无误。
检测反馈:
  1. 请一名学生上台背诵整首诗。
  2. 评讲背诵结果,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归纳总结:

  1. 教师总结《石灰吟》的内容和情感,强调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2. 提问:“这课书所学的三首古诗,都是明写什么,暗写什么?”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理解。

指标与反思:

  1. 字音训练:重点加强《墨梅》中词语的读音练习。
  2. 注释理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3. 实践应用:通过背诵、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表现力。

希望这份教学设计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补充,请随时告诉我。

优化后的《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石灰吟》的读音、字形,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通过隐喻分析抽象事物的能力。
  3. 感受石灰和于谦品德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一、导入解题

1. 入口处:引导思考 - 教师问:“石灰是将石头变成粉末的过程,它是怎么做到的?面对困难时,它又是如何挺直了腰板?” - 鼓励学生联想到于谦的形象:“他像石灰一样,既坚强又纯洁。”

2. 知行处:激发兴趣 - 教师问:“我们班的同学都学习过古诗,那《石灰吟》能让我们学到什么?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诗句,更是对品格的深刻诠释。” - 学生举手发言:于谦的坚韧、墨梅的纯洁…


二、读通《石灰吟》

1. 尝试理解: - 老师问:“石灰的品格是什么?它如何体现给人类的文明?”学生讨论后回答: - 稍微难燃:像石头一样沉重。 - 阻事:像石头一样难以下手。 - 勇敢:像石头一样不屈服。 - 教师补充:“石灰的品格正是我们生活中困难与挑战的精神体现。”


三、显象:感受品格

1. 从石中来: - 老师问:“石灰是如何从深山中来的?石头又为什么会变成矿粉?”学生讨论后回答: - 石头是被锤破的,但 retains its weight. - 矿粉是由石头磨制而成,但可以粉末。 - 教师点明:“石灰的品格正是面对困难时不屈服的精神。”

2. 永留清白: - 老师问:“石灰留下了什么?墨梅却只保留了清气和天地。”学生讨论后回答: - 墨梅的清香让人满意。 - 石头虽难,但留下的是纯净的品质。 - 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到于谦的故事:“他像石灰一样,既坚强又纯洁。”


四、诵读:内化积累

1. 小说抒怀: - 教师问:“本该得到奖励的石灰却失去了它。你认为该如何吟诵这首诗?”学生讨论后回答: - 面对困难不退缩,像石头一样挺立。 - 能够写出自己的情感,让石粉依然纯净如初。 - 教师示范读全诗:“若等闲,等来日;若人情,已成时。” - 学生朗读并提问:“若等闲”是否能引发共鸣?


2. 为官感悟: - 老师问:“本该得到奖励的石灰却失去了它。你认为该如何吟诵这首诗?”学生讨论后回答: - 感悟自己年轻时的承诺,激励未来的行动。 - 站着未来,心中永远是纯净如初。 - 教师示范读全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却留清气满乾坤。” - 学生朗读并提问:“石灰留下的清白是什么?它与自己谁更干净呢。”


3. 临刑陈词: - 老师问:“即使被陷害,你能否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讨论后回答: - 原来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心意。 - 依然要如往常一样,写下自己的话。 - 教师示范读全诗:“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金声玉调传千古。” - 学生朗读并提问:“你愿意用什么语言?”


五、总结与评价

1. 总结品悟: - 老师问:“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 情感的传递,品格的精神。 - 教师总结:“《石灰吟》不仅是对石灰品格的描绘,更是对于谦精神的深刻诠释。希望你们能永远带着这份积极的态度去书写自己的故事。”

2. 自我评价: - 老师问:“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举手回答: - 感受石灰的品格。 - 对于谦的故事和精神。 - 教师总结并鼓励:“记住,无论是写诗还是表达你的思想,只要心中有清白、永留清白,就能写出属于你自己的内容。”


作业设计:

  1. 练习:完成《同步》中的相应训练,如“粉画”、“临摹”等。
  2. 背诵:背诵《石灰吟》,并用笔抄写全诗。
  3. 创作:模仿于谦的风格,创作一首类似的诗作。

教学评价标准:

  1. 理解《石灰吟》的意境和情感。
  2. 正确书写“千锤万凿出深山;石灰却留清气满乾坤。”的生字。
  3. 能够通过隐喻分析对抽象事物赋予情感。

以上设计在教学实施时,可以进一步细化每节课的具体安排,确保学生在朗读、理解、分析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石灰吟》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15 秒前 ( 2025-09-04 09:59:35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