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古代思乡诗产生的根源(中国古代思乡诗)

笙念 25 分钟前 ( 2025-08-16 00:00:02 ) 7626 抢沙发

古代思乡诗产生的根源
中国古代思乡诗佳作众多,其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呢?是不是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一、文化根源
1. 农耕社会,安土重迁。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使得中国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离开故土也要衣锦还乡、落叶归根。所以,滞留他乡往往会觉得不稳定和无着落,而对故土、对以往生活的忆念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慰藉,成为灵魂寄托之所在。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月是故乡明月,为什么会赢得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喜爱?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为何偏要说故乡的月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为何偏要说得容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大概是因为它切合了人们那化不开的乡土之情。

  1. 吉凶 concerned亲情,年节团聚。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和宗亲远源相续,超越时空,家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始终归拢着中国传统的长幼亲情。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归处,亲人永远是思念的源泉。中国人重亲情,所以更在乎团圆,逢年过节,家人团坐,叙叙奔波劳碌之苦,忆念往昔美好时光,家族亲情在年节的聚谈中得到延续。而此时游子若滞留他乡,孤灯相伴,形影相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或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孤独寂寞便油然心生。

二、社会根源
1. 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现代社会,便利的交通工具、先进的通讯设备已将人类联接为一个整体,遥远的距离,早已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但在古代,在靠人力和畜力去挑战距离的。漫长时期,在通讯只能靠鸿雁、驿使传书的时代,一旦离乡,长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递?在无数个节日或月圆的晚上,漂泊游子怎能抑制无边的思念?这应该是思乡诗如此之多、如此动人的最重要的原因。《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 尽活的旅伴,羁旅怀乡。我国古代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理想的文人,为了追求功名、建功立业,往往抛妻别友,赶赴京城谋职。而一旦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或滞留京城,或远赴任所,还有相当一部分文人被贬谪至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身居举目无亲之所,无人慰藉,呼天不应,叫地不灵,这些痛苦境遇,常常会使诗人涌起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本欲为平叛效力,却被困长安,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 冲战频仍,征人思乡。人类社会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向文明的,在战争中依然存在战士们或战乱中逃难的人民。当这愁思和恐惧同时占据他们的思想时,他们首先面对的是两种残酷现实:一种是与亲人、家乡的远别,另一种是最终的流血与死亡。而当这愁思和恐惧同时占据他们的思想时,他们对亲人和家乡的怀念也就分外强烈,因为这时的家乡对他们来说不仅意味着团圆和温暖,而且意味着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和平与安全。即使在和平时期,战士也要长年戍守边防,青壮离别,战士戍楼空望月,家中红妆守空帏,相思可想而知。高适的《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拓展阅读:思乡诗精选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结论
思乡的产生源于离乡,而离乡却是人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的不得不为的选择,我们总有那么多为了前途而继续追求的理由,更何况人生还有那么多被迫离乡的无奈。无论今人还是古人,思乡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痊愈的病症,因为对乡土的眷恋,对故园的深情,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骨髓之中。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时空如何变迁,故园将是我们永远的依恋。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5 分钟前 ( 2025-08-16 00:00:02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