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水测量时间》教学反思
乍一看似乎是一堂简单的课,实则其中有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公开课我进行了4次试教,其中3次均为不成功的尝试。剩下的2次我都对实验环节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试教时,由于我的实验材料准备过程中出现了失误,导致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出现明显偏差。刚开始,我是采用图钉刺穿瓶盖的方式去打孔。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需要不断地用手指将小孔堵住,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孔隙大小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最终选择了较为恰当的方式:将大头针用火烧红后刺入瓶盖。这种方法是因为在高温下烧红大头针,瓶盖虽然塑料材质,但高温处理后会熔出一个较小的洞。这个洞的大小是保持不变的,因为冷却之后并不会随手指的按压而改变。这样就可以确保实验材料的一致性和实验目的的实现。
水量的选择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初,我参考书本上的做法,选择了300毫升的水来进行实验。然而,在随后多次试验后,我发现使用120毫升的水测量90毫升或100毫升时,时间控制得较为精准,且实验误差可以有效降低。
在实验材料选定之后,按照课本上的流程开始第三次试教。这次失败的最大问题在于课堂时间分配不够紧凑。首先,在实验中用了一种长时探究的方式,分别测定了90毫升、30毫升和60毫升等水所需的时间后,再去验证实验结果。然而,整个过程时间较为冗长,尤其是在整理材料与汇报环节浪费了太多宝贵的时间。
最后,我听取了邬老师的建议,并调整了教学计划:将两次实验合并为一次综合探究实验。这次改组既节约了课堂上的盲目探究时间,又能让学生有更加清晰的实验重点进行专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总的来说,一堂好的科学课是不断地在失败中改进的过程。感谢此次的上课机会,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极大的收获。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研究如何上好一堂科学课,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