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故宫》教学设计(故宫教学反思)

笙念 29 分钟前 ( 2025-08-05 19:24:55 ) 5357 抢沙发

《故宫》的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且完整的教学流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伟大的建筑艺术作品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以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详细规划: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2. 理解《故宫博物院》系列文章的特点和介绍方法(如“先总后分再总”的说明顺序)。
  3. 了解故宫的位置称属、历史及现状、建筑地位等基本信息。

  4. 过程与方法

  5. 掌握本文以“先总后分再总”的说明方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
  6. 通过详细分析太和殿的结构特点,增强对建筑细节的理解。

  7.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8. 理解故宫建筑的独特艺术风格,并关注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9.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理解《故宫博物院》系列文章的介绍方式及其特点。
  • 分析太和殿的具体建筑特点及其背后的原因。

  • 难点

  • 掌握“先总后分再总”的说明顺序,并能准确地按顺序说明建筑物的主要特征。
  • 理解故宫建筑整体的艺术风格与精妙之处。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总体介绍《故宫》

  1. 导入
  2. 剧照或图片展示“大宋”的历史背景,引出故宫的重要性。

  3. 自读与讨论

  4. 通读《故宫博物院》系列文章,思考其结构特点和主要介绍方式。
  5. 小组讨论:故宫的总体定位、位置称属等基本信息。

  6. 整理信息

  7. 教师补充:故宫的历史背景、建筑规模、保存状况等基本信息。

  8. 课后任务

  9. 找出与故宫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进一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第二课时:重点介绍太和殿

  1. 整体讲解
  2. 读《故宫博物院》第5-8节,详细讲解太和殿的外、内装饰和建筑位置特点。

  3. 分组讨论

  4. 小组任务: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如图片、资料),撰写介绍太和殿的具体内容(外观特征、内部装饰、建筑位置等)。

  5. 师生互动与评价

  6. 教师讲解重点,学生补充遗漏或错误。
  7. 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是否准确描述了建筑特点)。

  8. 作业设计

  9. 学习者根据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学校或校园的介绍文章(字数不限)。

第三课时:写一篇《我的故宫》

  1. 整体构思
  2. 学习者根据《故宫博物院》系列文章的特点,围绕“我的故宫”进行创作。

  3. 分组合作

  4. 小组任务:结合所学内容(如太和殿的建筑特点),撰写一篇以“我的故宫”为标题的文章。

  5. 展示与评价

  6. 学习者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针对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7. 总结与反思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写《我的故宫》,你对故宫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感受?

第四课时:调整教学顺序

  1. 整体思路
  2. 重新设计文章结构,强调艺术价值和有氧呼吸式说明。

  3. 分组任务

  4. 小组任务:撰写一篇围绕艺术价值、历史意义或情感基调(如赞美或批评)的介绍文章。

  5. 课堂评价

  6. 教师根据学生的创作内容进行评优,强调其在表达艺术价值上的创新性。

第五课时:全课作业

  1. 学习者从学校或校园中写一篇以“我的校园”为标题的类似文章(如《我的教室》)。
  2. 作业字数不限,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创作。

  3. 教师收集优秀作品并开展展示与评优活动。


四、评价设计

  1. 知识掌握
  2. 学习者能够理解《故宫博物院》系列文章的介绍方式及其特点。
  3. 情感表达
  4. 学习者能够结合具体案例表达对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见解。
  5. 创新思维
  6. 学习者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表达风格,可能涉及“写真画式”或“ pseudo-drawing 的方式。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将深入了解《故宫》系列文章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同时增强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分析与总结:

1. 问题所在:

原教学设计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以“教者为主、学者从属”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学生本是学习的主体,在原课例中,教师作为“传授者”,学生的“听者”和被动接受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机会,课堂上所有问题都是机械地呈现,学生也无法真正动于衷、解放于心。

2. 原因分析:

  • 师生关系失衡: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得到更多空间和机会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提问和讨论,从而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
  • 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原有的课例中,主要采用“讲授加分析加总结”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兴趣。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潜能。
  • 教师角色转变: 教师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启发者,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并主动参与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性思维能力。

3. 改进策略:

  •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 小组合作探究: 设计多个探究任务,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团队精神。
  • 灵活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课堂结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 强调情感体验: 通过感性的阅读和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原文的情感和氛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4. 具体改进方案:

  1. 教学目标调整:
  2. 增加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3. 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

  4. 课堂设计优化:

  5. 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预习、思考后再进行讲解或分享。
  6. 在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7. 情感体验与兴趣激发:

  8. 在课前展示故宫的图片资料,并设置学生分享会,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故宫的艺术魅力和历史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5. 总结提升:

这是一堂成功的教学课例设计,展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创新思维。它不仅体现了以学生的自主性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也强调了课堂的灵活性与趣味性。未来的改进需要进一步关注以下几点:
1.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感需求: 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情感的投入让学生真正投入课堂。
2. 设计多样化的探究任务: 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任务(如演讲、阅读分析等),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同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注重小组合作与交流: 创设更多合作学习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促进学生的相互启发和共同进步。

总体而言,这是一堂成功的创新教学课例,展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未来,继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故宫》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理解“磬、攒、鳌头、琉璃、藻井、蟠龙、中轴线、金銮殿”等词语的读音和词义。
  3. 掌握描述故宫建筑风格的重点句子,了解作者使用多姿多彩的描绘手法。

  4. 能力目标

  5. 通过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提升对不同叙述方式的理解能力。
  6. 提高学生利用已知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7. 情感目标

  8. 感受故宫建筑艺术的宏伟美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写作技巧。
  2. 以太和殿为例,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特色。

【【教学难点】

  1. 谱动训练:通过与本文不同的叙述顺序,提升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
  2. 格点说明:理解太和殿中作者用多姿多彩的龙来描绘其建筑风格的作用。

【【教学方法】

  •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展开。
  • 点拨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语意义,分析句式作用。
  • 延伸拓展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进度,选择性地拓展内容。

【【课时安排】

  1. 1课时

  2. 学习目标与方法已明确,无需调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 教师语言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让我们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二、预习交流

  • 教师活动
  • 提供藏书资料图片展示(学生分享);
  • 每位学生朗读两遍课文。

  • 学生预习
    学生分享已知的故宫信息,如“三进”布局、“大殿风貌”等,激发课堂讨论兴趣。


三、朗读课文

  1. 教师活动
  2. 集体播放《故宫》全文,并配合多媒体显示相关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辨明字音和形旁。

  3. 学生行动

  4. 学生在组内朗读两遍课文,记录并标注序号;
  5. 小组讨论分述二、三的内容。

四、参观故宫

  1. 教师活动
  2. 安排师生共同游览故宫博物院(建议带学生参观相关图片和实物)。

  3. 学生行动

  4.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组织“我已了解的故宫”,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路线图绘制

  1. 教师活动
  2. 提供地图示意图(建议使用电子版,便于学生操作)。

  3. 学生行动

  4.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参观感受和故宫建筑风格;
  5. 每组绘制一幅路线图,并组织全班讨论,验证是否准确。

六、拓展阅读

  1. 教师活动
  2. 提供相关书籍或图片资料(学生分组讨论)。

  3. 学生行动

  4. 小组内分析选文,撰写总结,分享成果。

七、板书设计

| 分述 | 总体概况 | |------|----------| | 中心内容:故宫是历史的见证者,文化的重要载体。 |


以上为《故宫》教学设计13的详细说明。希望这份设计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实施教学目标和活动安排!

《故宫》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讲述了一篇以空间顺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故宫的文章。通过这本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文字的知识,还能深刻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安排: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2. 学习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3. 掌握作者通过“中轴线”将故宫建筑群按“从南向北”的空间顺序逐一介绍的特点。
  4. 理解故宫建筑群具有“宏大壮丽、布局统一、建筑精美”等特征。

  5. 能力目标

  6. 能够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分析原文的结构特点和艺术手法。
  7. 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8. 情感目标

  9. 通过介绍故宫,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10. 感受“中轴线”这一文化象征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从南向北逐次介绍),对原文特点的理解。
  • 难点:理解故宫建筑群的整体布局统一,建筑精美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

  1. 导语引入
  2.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可以买到经典的古籍?你知道《诗经》、《楚辞》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吗?”(引发兴趣,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经历)

  3. 学习目标介绍

  4.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了解故宫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5. 学会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从高到低逐次介绍。

  6. 整体感知

  7. 提问:本文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了故宫的主要建筑?
    • 答案:“从高到低”或“从南向北”,即“从大到小”。
  8. 思考点

    • 文章是否遵循这种说明顺序?为什么?
  9. 学习内容总结

  10. 文章特点:
    1. 按照“从高到低”或“从南向北”逐次介绍故宫的主要建筑及其特点。
    2. 使用对比阅读法,强调重点和细节(如太和殿的辉煌)。
  11. 教师小结:文章通过清晰的结构和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第二课时:详细讲解

  1. 教师讲解
  2. 将《故宫》文章分成几个主要部分,例如:
    1. 敦煌古城
    2. 紫禁城
    3. 太和殿(重点介绍)
  3. 强调“从高到低”的说明顺序,并通过对比阅读分析建筑的特点。

  4. 分组讨论

  5.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建筑(如养心殿、紫和殿等)进行详细讨论:
    • 为什么需要把它单独介绍?
    • 这个建筑有什么特点?
    • 它在整体结构中起到什么作用?
  6. 组织学生分享讨论结果。

  7. 教师总结

  8.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点,如“太和殿”作为展示传统建筑的艺术中心,体现了故宫的建筑特色。
  9. 提到文章作者的情感,鼓励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三课时:练习与评价

  1. 小组讨论
  2. 每组学生选择一个建筑(如养心殿、养福殿等),准备“介绍”这个建筑:

    • 讨论选择的依据;
    • 重点描述建筑的特点和作用;
    • 组织口头介绍。
  3. 教师展示

  4. 教师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介绍内容,强调对重点建筑的描述。

  5. 评价与反馈

  6. 撰写一篇“关于故宫”的演讲稿,内容包括:
    • 研究自己了解的关于故宫的知识;
    • 使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分析文章结构和特点;
    • 选择一个建筑(如养心殿)进行详细介绍。
  7. 评价小组成员的表现。

第四课时:布置作业

  1. 查阅资料
  2. 学生分组,每人查找并记录故宫的几个关键建筑及其特点。
  3. 口头介绍
  4. 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建筑(如养心殿、养福殿等),准备口头介绍,内容包括:

    • 介绍建筑的基本情况;
    • 讨论其在整体结构中的作用;
    • 强调文章中所强调的“从高到低”或“从南向北”的说明顺序。
  5. 教师总结

  6. 教师总结学生的表现,并对未完成作业进行批注。

第四、第五课时:拓展与总结(可选)

  1. 学生互动环节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建筑,准备“介绍”这个建筑的过程;
  3. 组织学生互相评价,讨论不同的介绍方式和效果。

  4. 教师总结

  5. 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等方法,进一步深入理解故宫的建筑特点。
  6. 强调《故宫》文章中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五课时:课后记与反思

  • 本课设计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通过分组讨论和口头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 通过查找资料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环节,并在课后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希望这份教学计划能帮助你更好地设计《故宫》的教学内容!如果需要更多细节或调整,请随时告诉我。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9 分钟前 ( 2025-08-05 19:24:55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