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出师表》教学设计(出师表教案公开课)

笙念 11 秒前 ( 2025-08-05 19:24:44 ) 4995 抢沙发

《出师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掌握诸葛亮临终前向后主推荐贤能之人的正式建议。
  2. 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思想感情,体悟其对国家统一的忠诚与远大期望。
  3. 培养阅读、理解、背诵和表达能力,完成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部分

  1. 引言: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其行为举止展现了深厚的智慧与远大的期望。
  2. 引入人物:引出《出师表》,并简要介绍后主刘禅的性格和地位。
  3. 历史典故:通过引用杜甫的《蜀相》和陆游的《书愤》,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类似诸葛亮向刘禅推荐贤能的人的愿望。

(二)解题部分

  1.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或指名朗读《出师表》,完成字词句的讲解。
  2. 思考问题
  3. 为什么“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 那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讨论诸葛亮推荐贤能的人有什么好处。

(三)朗读与背诵

  1. 朗读指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熟练地读出文本的情感和语气。
  2. 背诵练习:通过分段背诵,帮助学生掌握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四)课后作业

  • 熟记全文,并口语化翻译关键句子。
  • 分组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3。

【第二课时】

(一)第一段

  1. 朗读与思考:学生朗读第一段,重点讲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分析诸葛亮向刘禅提请推荐贤能的人是什么。
  2. 小结:总结诸葛亮推荐贤能人的好处,并结合历史典故,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

(二)第二段

  1. 朗读与提问:学生朗读第二段,重点讲解“举荐此诚严明赏罚之法”和“每与臣论此事”的具体含义。
  2. 小结:总结诸葛亮向刘禅推荐贤能人的具体行动。

【第三课时】

(一)第三、四段

  1. 朗读与讨论:学生朗读第三段,理解“举荐”、“亲贤有善”等关键词的意义。
  2. 小结:总结诸葛亮推荐贤能人的具体好处,并强调其对国家统一的贡献。

【第四课时】

(一)第五段

  1. 朗读与思考:学生朗读第五段,重点理解“每与臣论此事”和“以彰其咎”的重要性。
  2. 小结:总结诸葛亮推荐贤能人的具体行动,并分析其背后的深意。

【第三课时】

(二)回顾与总结

  1. 朗读总结:学生朗读全文,分段记忆并进行自我复述。
  2. 课后作业:默写《出师表》,完成课后练习4。

通过这三节课的阅读和教学设计,学生将全面理解《出师表》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思想感情,并学会如何分析和处理类似的问题。

好的!以下是关于《出师表》的教学设计,供您参考:


教学背景

  1. 课程定位: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诸葛亮的《出师表》,同时培养其爱国情怀和分析文意的能力。
  2. 文化价值
  3. 本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体——“表”(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展现了诸葛亮对后主深沉的情感表达与坚定的行动。
  4. 文章以个人志向为立脚点,既继承了先帝遗志,又体现了个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2. 理解《出师表》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3. 学会分析、背诵文章,并完成课后作业。
  4. 情感态度
  5. 感受诸葛亮个人品质的优秀,尤其是“亲贤远小”的胸怀风度。
  6.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2. 理解《出师表》的主要思想和作者的精神追求(如宽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
  3. 能够背诵文章,体会其中的情感表达。
  4. 教学难点
  5. 作者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与个人志向之间的平衡关系。
  6. 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历史典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讲解背景、整体感知

  1. 导入:杜甫《蜀相》
  2. 在课前,播放一些文学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进行类比,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的特点。

  3. 导入:诸葛亮的“出师表”

  4. 高原:“三顾茅庐”,点明本文的主题——“以情示君”。
  5.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后主会对诸葛亮如此寄予厚望?

  6. 讲解文章背景

  7. 介绍《出师表》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结合具体事例(如“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让学生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8. 整体感知与朗读背诵

  9. 让学生画下重点字词,并思考哪些部分是文章的核心。
  10. 齐读全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和结构特点(如“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课时:文言文精读

  1. 逐句解析与背诵
  2. 学生独立完成《出师表》的背诵,指导用词解释(如“刚健”,“刚健即直率;刚健自当先”)。
  3.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式和词语意义。

  4. 理解全文结构

  5. 齐读全文,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分段(如:
    1. 国难之际,向恩人求和
    2. 积极启程,开征国门
    3. 寓情于言,严明赏罚
  6. 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文雅、恳切、直抒胸臆)。

  7. 深入分析个人品质

  8. 让学生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
  9.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以身作则,既继承了先帝遗志,又保持了个人的爱国情怀?

第三课时:文言文与作业

  1. 总结阅读收获
  2.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收获(如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个人品质)。

  3. 背诵全文

  4. 齐读《出师表》,完成背诵,并在课后完成必做作业。

  5. 课后作业

  6. 必做:对照注释,完成部分习题并查漏补缺。
  7. 选做:思考文章中的深层寓意(如“亲贤远小”如何体现个人的爱国情怀)。

板书设计

| 标题 | 内容 | |----------|--------| | 背出篇幅与意思 | 首句:“三顾茅庐”,结尾:“出师未捷身先死。” | | 开国之志 | 诸葛亮的始业、开征国门等大事 | | 出师之计 | 筹备、赏罚、亲贤远小 | | 思想与行动 | 追思、感怀 |


希望以上设计对您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细化,请随时告知。

《出师表》的合成词及分析

  1. 合成词
  2. 忠言正义
  3. 始终
  4. 耶,莫其为
  5. 长安夜
  6. 寓意
  7. 以言明忠
  8. 三顾茅庐
  9. 迫战
  10. 先帝
  11. 庚概

  12. 分析合成词

  13. “忠诚正义”:指诸葛亮对刘禅的忠诚和对国家的正见。
  14. “始终”: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主的始终如一的情感。
  15. “耶,莫其为”:表示诸葛亮对刘禅的忠诚和无条件的支持。
  16. “长安夜”:比喻经过一番艰难之后的关键时刻。
  17. “富有隐意”:指人物的思想或情感带有深意。
  18. “以言明忠”:表明诸葛亮需要向后主诚恳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19. “三顾茅庐”:说明诸葛亮多次访问刘禅,表达对他的尊重和信任。
  20. “迫战”:指刘备在征讨逆兵时面临的艰难困境。
  21. “先帝”:诸葛亮引用了先帝的教导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22. 分析合成词的作用

  23. 合成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语言,还赋予了文字更深层次的意义,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24. “忠诚正义”、“始终”等词汇体现了人物的情操之风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深。
  25. 通过“四海之内皆为平等之人”,展现了人物对不同背景人的包容与尊重。

教师批改及思路:

  1. 合成词部分:
  2. 学生在仿写合成词时,需要注意词语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同时保持语言的朴实和流畅。
  3. 强调“忠诚正义”、“始终”等词汇的选择,以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4. 班级作业情况及反馈

  5. 教师认为学生在仿写合成词时表现良好,但在用词上可以更精准一些。
  6. 学生需要多加练习,逐步掌握各种合成词的使用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7. 写作特点

  8. 《出师表》展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真诚请求和坚定的决心。
  9. 教师特别指出“三顾茅庐”这一成语,要求学生用更加通顺、自然的语言进行仿写,并给予高分表扬,说明其思想深刻性。

  10. 改进建议

  11. 在仿写合成词时,鼓励学生多读几遍,理解每个词语的深意。
  12. 指出“忠诚正义”、“始终如一”等词汇的重要性,强调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传达。
  13. 提供更多练习机会,帮助学生逐步提升仿写能力。

  14. 写作特点

  15. 通过文章的结构清晰、用词恰当、情感真挚,展现了人物的思想品质。
  16. “先帝”这一引语,让整篇文章更具历史厚重感,突出了人物对国家和后主的责任感。

《商an》课堂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诸葛亮的用人建议及其意义。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论证能力。
  3. 提高班级整体的思想觉悟和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商an》中诸葛亮对刘禅的推荐理由。
    1. 明确“布衣”、“遍体”等修辞手法的具体含义。
    1. 掌握“值倾覆”时指的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 battle中的经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理解诸葛亮的用人建议
  1. 教学重点
  2. 学生需要理解诸葛亮向刘禅推荐的用人原则,尤其是“刚强不屈”的精神。
  3. 理解文章中引用的历史人物(如东汉末将、南越国主)的例子,了解诸葛亮的用人智慧。

  4. 教学过程

  5. 小组讨论:分成六个小组,每组讨论一段文字。例如:
    • 第二段:“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 第六段:“布衣”、“遍体”,需要解释这些词汇在原文中的含义。
  6. 班级总结:全班讨论各小组的观点,明确“布衣”、“遍体”等词的含义,并回答学生的疑问。

  7. 布置作业

  8. 回 home 做几篇阅读理解的小文章,选择不同的话题,结合个人体验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9. 将部分重要句子抄录并在课堂上反复诵读。

第二课时:理解修辞手法
  1. 教学重点
  2. 了解“布衣”、“遍体”等词汇在原文中的具体含义。
  3. 理解作者的用词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4. 教学过程

  5. 小组讨论:选择一个修辞手法(如“苟全性命于乱世”,“值倾覆”),分析其意义,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6. 班级总结:根据每个小组的发言,归纳出对修辞手法的理解。

  7. 布置作业

  8. 列举几个自己理解过的修辞例子,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9. 将这些例子抄录在课堂上,老师进行讲解。

第三课时:总结诸葛亮的用人智慧
  1. 教学重点
  2. 理解诸葛亮对刘禅的推荐理由及其背后的道理。
  3. 了解文章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如刘备之师、东汉末将)。

  4. 教学过程

  5. 小组讨论:阅读后文,思考诸葛亮为什么对刘禅表示“愿信”和“以信为理”的建议。
  6. 班级总结:根据各组的讨论,明确诸葛亮推荐的原因,并回答学生的疑问。

  7. 布置作业

  8. 写一篇个人读书报告,记录学习到的新知、自己的理解以及未来的收获。
  9. 将文章抄录在课堂上,老师进行讲解。

四、板书设计

  1. 教学重点列表
  2. 诸葛亮的用人建议
  3. “布衣”、“遍体”
  4. “值倾覆”

  5. 板书内容

  6. 每点一个重点,并用彩笔标出板书,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五、教学反思

  1. 不足之处
  2. 对“布衣”、“遍体”等词汇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3. 部分学生在阅读理解上还存在困难。

  4. 改进方向

  5. 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加深对这些词汇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6. 在课后作业中增加一些修辞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7. 教学启示

  8.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班级总结)激发学生的兴趣。
  9. 在课堂上进行反复讲解,确保所有重点能够清晰传达。

六、参考文献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11 秒前 ( 2025-08-05 19:24:44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