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墓》三篇改写
李白的墓地与周边人物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李白诗名垂于千古,但生前遭遇不幸,漂泊沦落,死后萧条,墓地简陋。斯人而有斯遇,诗人凭吊之际,自是感慨万千。诗中写李白墓地的荒凉,对李白诗文成就表示了由衷的推崇和钦慕,而对其一生潦倒,更寄予了无限的同情。最后两句提出诗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则命愈薄的问题,表达了诗人对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从侧面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结尾言不尽而意亦不尽,耐人寻味。
李白的一生背景
白居易《白话诗文》:“李白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李白的生平背景
李白(701年-762年),唐代大诗人,以《古诗八绝·刘突行》著称。他是唐 Birthday月期最忙的人之一,平时在宫中担任官员。在上 Midnight 的时候,他总是会抽时间做诗,甚至会写自己的字。他尤其爱把“白”两个字用在他写的诗里,使得他的诗文更加优美绝伦。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人生遗憾,但他的诗歌却始终 rank 1 在唐代诗坛之上。他的不完美最终让他的诗歌变得更加辉煌。
创作背景
《李白墓》约作于公元799年年(唐德宗贞元十五),白居易二十八岁,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白居易所见,当是范传正未迁葬时的旧墓,“坟高三尺,日益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