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王昌龄《巴陵别刘处士》原文及注释(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最后一句修辞)

笙念 12 分钟前 ( 2025-09-18 17:47:36 ) 8880 抢沙发

王昌龄《巴陵别刘处士》原文及注释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感兴趣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和体式。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这是我要仔细分析的文章内容和结构。

本文将围绕王昌龄的《巴陵别刘处士》这一经典古诗展开改写,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背景介绍和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原文及其注释;第三部分是对作者及其诗歌风格的解读。我们将分别整理和呈现这三部分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信息吧。

《巴陵别刘处士》是由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经典古诗,该诗入选了《全唐诗》第140卷第34首。诗题全称是“一作巴陵刘处士东斋作”,全诗共16句,格式严谨规范。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这首诗的原文吧。

根据现代汉语对古诗进行校正和校对,其原文如下: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偃帆入山郭,一宿楚云里。

竹映秋馆深,月寒江风起。

烟波桂阳接,日夕数千里。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

湘中有来雁,雨雪候音旨。

注释:①巴陵:唐岳州,天宝元年改为巴陵郡,治所在巴陵县(今湖南岳阳)。诗题全诗校:“一作巴陵刘处士东斋作”。

②偃帆:落下船帆。山郭:这里指巴陵城。

③风:全诗校:“一作门”。

④桂阳:旧郡名。以处在桂水之阳而名。治所在郴县(今湖南郴县)。

⑤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⑥坐:聊,且。

⑦音旨:指书信或音讯。

作者介绍: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族自治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繁体对照:《巴陵别刘处士》王昌龄

刘生隐岳阳,心远洞庭水。

偃帆入山郭,壹宿楚雲裏。

竹映秋館深,月寒江風起。

煙波桂陽接,日夕數千裏。

袅袅清夜猿,孤舟坐如此。

湘中有來雁,雨雪候音旨.

王昌龄《巴陵别刘处士》赏析:

《巴陵别刘处士》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12 分钟前 ( 2025-09-18 17:47:36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