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搭石公开课的教案_搭石教案一等奖

笙念 26 分钟前 ( 2025-09-06 09:55:57 ) 9330 抢沙发

教案:《搭石》(第二课时)——优秀教案 吕文凌《搭石》教案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乡亲们摆好搭石、有情有德地走这条路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美丽风光的热爱与向往。这节课以“我”的家乡路为例,深入解读搭石的美,在观察生活细节中体会人物情意,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弄清什么是搭石:通过阅读和观察,理解“搭石”是乡亲们共同摆好后互相让路的标志。
  2. 感悟作者家乡搭石的美:发现故事中人物行为的细腻、感人,感受搭石带来的自然与人情的和谐。
  3. 体会观察细节中的情感表达:通过描写乡亲们的行动、表情、动作,体会到他们无私奉献的情感和心声。
  4. 感受乡亲们的情怀与温情:理解搭石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体现乡村道路的美和孩子们的期待与渴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具体场景,体会“协调有序”“清波漾漾”等词语的深意,感受到乡亲们的情怀。
  • 教学难点:理解“理所当然”这一情感表达的意义,并从中感受社会的温情。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1课时)

[任务目标] 深入解读“搭石”的美,感悟乡亲们的情怀。 教学内容与方法: 1. 整体阅读,观察特点
- 读《我》这一节,理解“我”家乡秋凉后,乡亲们摆好搭石、有情有德地走这条路的场景。 - 分析“协调有序”“清波漾漾”等词语的含义,体现人物内心情感。

  1. 具体描写,感受情感
  2. 观察图示:“搭石”摆放与让路的情景,想象乡亲们的行动、表情。
  3. 根据动作和语言表达,感受到乡亲们的心声,体会他们的情怀。

  4. 感同身受,理解情意

  5. “理所当然”这个词语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乡亲们为什么不摆好搭石却让路?
  6. 通过想象搭石的作用,感受社会纽带的温情。

评价要点: 1. 理解“协调有序”“清波漾漾”等词的深意。 2. 感受乡亲们的情怀与互助精神。


第二课时(1课时)

[任务目标] 展现搭石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怀。 教学内容与方法: 1. 观察场景,理解“理所当然”
- 根据图示和动作描述,想象乡亲们的表情。 - 理解“理所当然”这个词语的含义,体现乡亲们的情怀。

  1. 展开想象,感悟搭石的美
  2. 选择两组关联词或情景,写出一段文字。
  3. 根据语言和动作描写,感受搭石的美。

  4. 感受情感共鸣,升华情意

  5. 整体朗读《我》,体会作者对乡亲们情怀与期待的情感表达。
  6. 结合板书设计,理解“搭石”带来的自然与人情和谐。

评价要点: 1. 能正确、流利地读出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我》。 2. 分析并解释两组关联词或情景中的深意。 3. 感受作者的情怀与乡亲们的心声,体会搭石的美。


板书设计

| 项目 | 内 容 | |---------------|--------------------------------------------------------------------------| | 搭石是标志 | 四幅生活场景(摆好搭石、让路、让桥) | | “理所当然” | 体现乡亲们的情怀与互助精神 | | 自然美与人情 | 拼凑出作者对家乡美好景象的感悟 |


教学反思

这节课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描写和感受乡亲们的情意。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搭石”这一主题的核心含义,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与语言表达能力。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更多类似的场景,强化情感表达的技巧。

《搭石》课程设计分析与优化建议


课程总体设计概述

  1. 教学目标
  2. 较深入理解搭石的平凡但美,感受其背后的平凡中的深意。
  3. 提高观察、联想和表达能力,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

  4. 教学重难点

  5. 感受搭石中蕴含的美。
  6. 学会用动词描述动作,并通过观察感受这些动作背后的意义。

  7. 教学时间

  8. 两课时(共60分钟)。

课程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1. 导入环节(1课时)
  2. 创新的图片引入,直观展示了城市和农村的区别。
  3. 联系实际:自然引出搭石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朗读教学(1课时)

  5.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背诵加深记忆。
  6. 互动环节(贴纸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动词和感受美。

  7. 活动设计(2课时)

  8. 绘画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举性表达,同时培养想象力。
  9. 实验环节: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搭石的美,增强体验感。

  10. 整体结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引入到理解,再到应用,层层递进。


不足之处

  1. 朗读不够有感情
  2. 部分学生可能在朗读过程中感到枯燥或厌烦。
  3. 可以增加更生动的描述,增加情感元素,使朗读更具感染力。

  4. 活动设计不够丰富

  5. 一部分学生对实验环节兴趣不高。
  6. 可以增加更多小组合作、讨论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氛围。

  7. 学生的参与度不足

  8. 如果是小班教学,部分学生可能注意力分散。
  9. 可以适当增加反馈和引导的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

优化建议

1. 提高朗读的有感情力

  • 方法:引入更多情感化的描述,比如“乡亲们用‘谴责’来指摘那些未摆搭石的人。”
  • 效果: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动词背后的情感和美。

2. 加强小组合作与讨论

  • 活动设计
  • 每人准备一个或多个贴纸条,描述动作和感受。
  • 小组展示汇报后,再回到课堂进行综合评价、反馈。
  • 效果: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深入思考。

3. 提升活动的层次性

  • 分层设计活动内容:
  • 比如,第一部分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第二部分则设计“现场实践”。

总结

《搭石》的教学设计已经在课件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和优化。整体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下一步可以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进: - 加强朗读环节的情感感染性; - 提供更多互动化的活动形式; - 通过反馈机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希望这份分析能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搭石》之教学设计(板书)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深入体会文中“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并感受乡亲们走搭石的美。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
  • 粉笔

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

(1)师:同学们,今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位作家刘章爷爷家乡的故事。首先让我们从一个生动的画面入手: 近山有一小溪,远山有云雾,天气转凉了,山上的村庄显得格外宁静而美丽。

(2)师: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美,而这座美不但是自然风光,更是一个“搭石”的故事!


二、重点精读,品味美

(1)读出“走搭石”的画面

师:同学们,老师随机板书:第二段:“脱鞋挽裤。” 这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不方便。

(2)引导学生思考:
- 脱鞋挽裤是为了什么?
- 需要这样做的是不是为了别人?

(3)引导学生用成语描述:
师:想起来了,这“无私奉献”这个词。读作“无私奉献”,意思是人的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不求回报。


(2)品味“搭石”的美

师:那么,我们来感受一下“走搭石”的美吧!

(1)师:第三段:“平直、整齐的石头。” 这是什么意思?生回答:形状和大小都一致。

(2)引导学生思考:
- 石头为什么“平直、整齐”呢?有没有什么规律?

(3)教师提示: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而搭石就是一座很美的地方。


(4)拓展延伸,感受身边的美

师:刚才我们只看了文字中的句子,如果站在我们身边,还能看到哪些搭石的美呢?
生自由发言,预设答案如:
- 那么,山上的小溪欢快地流淌着;
- 这是一块平正的石头,很整齐;

(1)师:这“和谐”是什么意思?读作“和谐”,意思是协调、统一。


(5)总结提升,提升美感

师:刚才同学们都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和感受,这让我们更加体会到搭石的美好!而刘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这不仅仅是文字里的文字,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一片风景。


板书设计:

《搭石》
(板书内容略)

思考记录:《搭石》

第一阶段:整体理解“搭石”与自然美景

  1. 整体感知
    “搭石”这一自然景观描述了一个普通石头组成的风景,而这样的石头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文章通过一个村庄的视角,展现了“搭石”的美丽和宁静。

  2. 具体场景描写

  3. 行人在搭石上的情景:一行人从山脚走向小溪上,动作轻快,仿佛在演奏轻柔的音乐。这种看似简单的动作蕴含着一种优雅的美感。
  4. 面对面过搭石的情景:两个人相互谦让、先人后己地走过搭石,表现出人文情怀。

  5. 美的元素提炼
    “搭石”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乡亲们情感交融的画面。它们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联结了小溪的两岸与人们的美好情谊。

第二阶段:探索人物关系与互动

  1. “相互谦让”的体现
  2. 一个人在桥上背老人过,另一个则伏下身子去背老人过去。这种简单却深沉的动作展现了乡亲们尊老爱老的情怀。

  3. 从“弯”到“蹲”的理解

  4. 一个人伏着的身体比坐在地上更显尊重和礼貌。这样的动作反映了对老年人的深切关怀。

  5. 理所当然的事与传统情操

  6. 讨论中提到,既然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自然联结起故乡的小路和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这种“理所当然”的情景展现了人文情怀。

第三阶段:具体场景中的美与互动

  1. 行人在小溪边的场景
  2. 一个人从石头上爬到小溪上,动作轻盈,仿佛在做一道优雅的舞步。

  3. 面对面过搭石的情景

  4. 两个人相互谦让地走过搭石,展现了简单却深沉的动作背后的情感纽带。

  5. 老人千恩万得的事

  6. 老年人的轻松与互助,体现了乡亲们的情怀和传统美德。这种关系既 simple又深刻。

第四阶段:情感升华与总结

  1. 对“搭石”这一自然景观的理解
    “搭石”不仅是一个风景,更是乡亲们情操的体现。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联结着小溪两岸和人们的美好情谊。

  2. 人文情怀与互助精神
    城市化下,乡亲们的情怀显得更加珍贵。“相互谦让、先人后己”不仅是简单的动作,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

  3. 自然景观的美丽与乡亲情感的交融
    “搭石”是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情谊的延续。这种美是心灵相通的力量。

第五阶段:反思与延伸

  1. 思考自然与人文的关系
    文章通过自然景观的美丽,展现了人文情怀的重要性。这种美不是空洞的自然描写,而是与现代社会的情感共鸣相契合。

  2. 对“搭石”这一现象的理解
    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层面观察,“搭石”不仅是风景,更是乡亲们情操的体现。这种情景不仅简单却深刻。

  3. 情感连接与传承
    “搭石”成为了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亲们的情怀则是这段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力量。

总结

通过这一段写作,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情怀并重的重要性。文章展示了“搭石”不仅是自然景色,更是乡亲情谊的象征。这种美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也让我意识到在城市化进程中,乡亲们的情怀与互助精神依然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6 分钟前 ( 2025-09-06 09:55:57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