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壕吏》鉴赏
《石壕吏》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翻译
日暮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孩子来得更急,而且也看不见他们已经牺牲。
我看到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主题。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了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