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笋芽儿》的教学思考与优化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材中“笋芽儿”这一童话故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书写14个生字(如笋、笋芽儿、春雨等),并能通过朗读理解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 教学目标:
- 使学生会认14个生字,并正确书写9个生字。
-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进行阅读和朗读,体会笋芽儿对春光的向往和励志精神。
- 教学重点:
- 认识并正确书写14个生字。
- 主动朗读故事,感受笋芽儿的可爱和希望。
- 教学难点:
- 通过朗读理解笋芽儿的情感变化,尤其是“自豪”二字。
- 识别春雨、雷公、妈妈帮助笋芽的情节。
二、教学流程与策略
- 猜谜导入(第一课时):
- 鼓励学生猜谜语:“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笋”。
-
展示图片:“竹子小的时候就是——笋”。
-
生字认读与书写(第一课时):
- 自主朗读课文,完成生字认读和书写练习。
-
互动交流:学生自由认读,教师巡回指导。
-
品读与感悟(第一课时):
- 指名分段朗读春雨、雷公和妈妈帮笋芽的情节。
- 引导学生观察笋芽儿的发现,感受笋芽儿的可爱和希望。
-
通过语言表达理解笋芽儿的情感变化:“唤醒”、“醒”、“追求”等。
-
拓展与总结(第二课时):
- 六步探究法:观察竹子、思考困难、写成长型竹子。
-
了解竹子的相关知识,感受种子故事的延续性。
-
作业设计(六课时后):
- 阅读《一粒种子》,完成作业。
三、评价与反馈
- 课堂表现:学生参与度高,朗读正确率和表达能力提升。
- 情感发展:笋芽儿从“睡着”到“醒过来”的心理变化明显。
- 知识巩固:拓展环节帮助学生扩展对竹子的认识。
四、改进建议
- 环节优化:
- 第二课时可以提前讲解春雨帮助笋芽的情节,避免重复。
- 难点突破:
- 强化“揉”、“伸”、“看”的动作训练,指导学生正确发音。
- 情感表达:
- 在品读感悟部分,可以加入更多具体的语言表达,如“笋芽儿终于醒来了!”“她看到这些可爱、美丽的春光。”
五、结论
本次教学设计全面覆盖了识字、朗读和情感培养,通过趣味猜谜、互动讨论和拓展活动,学生能够轻松掌握14个生字,并感受到笋芽儿的可爱与希望。通过不断优化环节安排,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使每个孩子都能收获知识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