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级数学《连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让学生理解连加算式的含义及其计算过程。
-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学会用简单的口算解决问题。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教材分析
连加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分两步进行:先算第一步,再算第二步。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理解抽象的连加运算可能会有困难,因此设计简单明了的自学指导和当堂检测,帮助他们掌握连加的基本思想。
重点难点
- 理解连加的意义及其计算过程。
- 掌握按顺序逐步计算连加算式的技能。
- 通过合作交流完成当堂检测并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 动手准备工具:小鸡喂食图片、练习本、口算卡片等。
- 材料准备:课件展示连加例题和计算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喂小鸡”情境引入
- 活动1:教师用动画呈现草地上有3只小白兔,跑来2只,再跑来1只的情景。学生观察并列式写出算式:3 2 1=?
- 活动2:教师提问:“这样就得到了一个连加算式”。
- 活动3:教师介绍课题——“连加算式”。
二、自学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自学内容: 1. 问题分析: - 书上的例子是3 2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 连加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吗?
- 自学内容:
- 观察“做一做”中的算式,自己思考如何一步一步地计算。
- 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计算过程。
三、当堂检测(练习十四第1题)
教师设计以下检测题: 1. 计算5 2 1=? 2. 让两名学生在小黑板上完成,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并写出答案。 3. 点评检查,强调计算的步骤。
四、集体更正(议一议)
教师组织讨论: - 请两个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 强调按顺序逐步计算连加算式的正确性。
五、当堂训练(练习十四第2题)
教师设计以下题目并进行口算测试: 1. 2 2 6=? 2. 2 1 5=? 3. 7 0 3=? 4. 3 2 4=?
问题:这四个算式中的“4、2、3、1”分别表示什么?(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六、作业设计
教师布置以下练习: 1. 课本上练习十四第3题。 2. 口算卡片上的题目:6 0 5=;4 3 2=。
板书设计
连加算式计算过程:
(第一步)3 2 = 5
(第二步)5 1 = 6
所以,3 2 1 = 6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理解连加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口算能力。同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