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杜牧的赤壁原文及翻译_杜牧的赤壁全文

笙念 21 分钟前 ( 2025-08-07 20:56:36 ) 73 抢沙发

杜牧的《赤壁》原文及翻译

《赤壁》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3卷。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原文

赤壁

作者:唐·杜牧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白话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并不销蚀,经过自己又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遗物。假使东风不帮周瑜的好处,结局或许是杜牧取胜,二乔被关在铜雀台。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这里暗含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结于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述东风如何帮助周瑜取得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会易位,历史形势会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供他享受。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生母亲,而孙策在周游子之后去世。所以,周游子称孙策为“周郎”其实也是对后裔的一种称呼。二乔则是东吴著名军事家张公所立的职务,因此也被称为“张老子”。这两者都是后裔之辈对前人遗物的尊敬。

因此,作者通过对杜牧《赤壁》诗的研究和分析,揭示了他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其影响深远。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他的作品以诗歌为特色而闻名,在宋元明代都宫艺术中有突出表现。他擅长行、草、墨三法,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他的《新唐书》和《旧唐书》中对杜牧的记载尤为详细。

《全唐诗》收了杜牧的八卷诗,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深得六朝人风韵。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还在历史学、美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

繁体对照

卷523_56赤壁(壹作李商隱詩)杜牧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1 分钟前 ( 2025-08-07 20:56:36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