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免费文案网

李贺的古诗《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_雁门太守行 李贺课件

笙念 21 分钟前 ( 2025-08-07 04:59:20 ) 7120 抢沙发

教学设计: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李贺的古诗《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这首作品出自唐代诗人李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场景。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其独特的“丰富内容与情感”的魅力。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古讽新,借用乐府旧题,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全诗主要讲述了边关战争的残酷场景,展现了守边将士的忠诚和不屈精神。本文旨在通过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主题、结构和逻辑,并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主要讲述了边关战争的残酷场景,展现了守边将士的忠诚和不屈精神。

【学情分析】

本校为城乡结合部 located在城乡两极融合的地区,大多数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尤其是对诗歌的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较少,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3.理解关键词、词句的赏析作用,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中所含的炼词炼字的巧妙之处。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周末,李贺帮助韩愈求见,他与韩愈聊天落 consisted of a few lines: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将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然而,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 突出诗歌的语言特点: “这是一首既含蓄又充满哲理的作品”。这首诗语言简练,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哲理。它通过描绘战争场景,表达了对和平、正义与正义的追求。

二、检测预习:
1. 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古诗的主要内容;
2. 在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 稍作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及语言特点。

2. 感悟主题: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关战争的残酷场景,展现了守边将士的忠诚与不屈精神。

3. 语文训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意义,如“易水”、“雪地”等自然景观,以及一些常用叠词、比喻词语。“金鳞”、“烟尘”、“烟雾”等成语典故。

四、感悟情感:
1. 请学生分析这首诗的情感走向,尤其是守边将士的“视死如归”的情怀。
2. 引导学生思考:“报君黄金、玉龙为死”中的“玉龙为死”的意义和背后的哲理。

  1. 教师总结:“这首诗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了守边将士的坚韧不拔精神,体现了诗人以诗解诗的独特风格。

五、领会特色:
1. 简化分析:“战争是复杂多变的,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就有可能改变命运。”
2. 通过对比其他作品:“王维的小木径”、“陆游的《木兰诗》”等作品在表现边塞时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哲理。

六、拓展阅读:
1. 投影展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用典的句子,以及对诗中的用词与结构的分析。

  1. 理解文本:“以笔画作画,行诗写文章”。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情感和哲理,展现边塞战争的真实与悲壮。

  2. 总结:“这首诗展现了边塞战争的伟大与艰难,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对和平的深刻感悟。”

七、感情诵读:
1. 教师介绍李贺的学生生活: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1. 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文章投稿或转载声明:

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保留出处。本站文章发布于 21 分钟前 ( 2025-08-07 04:59:20 )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免费文案网对其观点赞同或支持。

    匿名评论
  • 评论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