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
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唯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辛弃疾任健康(今江苏南京)通判,当时他南归已经七个年头,而他期望的抗金复国事业,却毫无进展。词人在登健康赏心亭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便写下此作,呈送健康行宫留守史致道。
全词采用吊古伤今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写景时,寓情于景,感情极其浓郁;抒情时,吊古伤今,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辛弃疾的词风豪放,情感深沉,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深切感慨。
(1) 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唯有兴亡满目。
(2)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3)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4)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辛弃疾为词气魄不亚于东坡,但这里却屡用喻指,语含讥讽,可见长期的压抑使之极度愤懑,而面对现实除了无奈更别无他法。
(5)宝镜三句,笔锋又双从历史转到现实,词人用寻觅不到“宝镜”、夜幕降临、无人劝酒,暗喻壮志忠心不为人知、知音难觅的苦闷。
(6)最后两句,境界幽远,寓意颇深。它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便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